数据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孙建平 | 数据治理从源头做起:患者身份信息的确定

孙建平 | 数据治理从源头做起:患者身份信息的确定

不知不觉中,人们每天都在“使用”数据,也在不断“生产”着数据。2017年1月2日,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首打油诗——《你知道吗?在看病的时候,有多少软件在跟着你》(附后),从工程师的角度来阐述信息系统已经融合到医院各个业务中,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名长期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来消化、完善大部分的应用软件,让这些下发、采购的软件能落地、能真正地用起来,并且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让软件能够早日成熟,这些工作都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大家都在谈论数据治理的今天,我想从一个HIT工程师的角度,从医疗数据的产生源头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患者基本身份信息的确定,对信息系统来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是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本文就以患者基本身份信息为例,谈谈医疗数据治理中的问题与解题思路。

ID号的确定

HIS系统要上线运行的第一步,必须先在挂号程序中确定用什么来作为患者的主索引,即ID号。不管是网上预约还是现场挂号,这都是必须确定的第一个参数规则。采用患者就医凭证的卡号作为程序主索引表中的ID号,包括医保卡、自费卡,甚至是离休干部的证件号等来作为ID号,是一个比较常规的做法(本文不涉及军队人员的就医环节)。

在实践中发现,用卡号作为ID号,由于某些软件本身的原因,在支付环节中会出现医保患者还需要办一张自费卡来支付非医保支付费用的问题,导致同一患者在同一家医院有两个ID号的情况出现。无奈之下,只能把两个ID号都关联到身份证号码来确定患者身份。

当然,在软件解决了不同支付模式使用同一卡号的情况下,对于医保患者来说,只用医保卡号作为ID号是没有问题的。将医保卡号与身份证号进行绑定,基本上可以确定患者身份的唯一性,也可以解决异地医保卡号可能与本地医保卡号重复的问题。如果遇到本地和异地医保卡号相同的情况,只要身份证号不同,在确定患者ID号时,可以在异地医保卡号后面加一个字母进行区别,比如“Y”。

在医院信息系统中首选采用患者医保卡号作为ID号,至少在本人所在单位的实践中是可行的。对于非医保患者,则用医院自己发放的自费卡号作为ID号即可。在具体使用中,还应特别注意将自费卡号的长度与医保卡号的长度进行区别。

还有一种情况是采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居民健康卡号作为ID号。这种方式会对医保患者造成一些不便,因为医保患者就医时本就需要出示医保卡,再多一个卡就比较麻烦了。但如果将其作为非医保就医患者的ID号就比较方便,不同医院无须再用自行发放的自费卡号作为主索引的ID号,从而解决患者在不同医院拥有不同卡号的问题,为跨医疗机构的患者信息共享打下基础。这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做出统一要求。

总之,用就医凭证的号码作为医院信息系统患者主索引的ID号,即医保患者用医保卡号、自费患者用健康卡号,是比较实用和简单的方法。

患者ID号的确定,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讨论:

比如,针对没有身份信息的患者,应该做到不影响其在急诊、急救环节的就医。一般医院都有收治“三无人员”的绿色通道,用一个系统认定的卡号,临时作为患者的ID号开展治疗流程,其后再补充患者身份信息。抢救成功后,患者或者家属会补充基本信息;如果抢救无效也要补充身份信息,不然就无法开具死亡证明书。

在一些实际诊疗场景中,确实会遇到不愿意暴露身份信息的患者,国家也没有出台就医过程必须出示身份信息的强制要求。对此,医院只能在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灵活掌握,在医护工作站等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中做好高危人员标记,保护医护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伤害事件发生。

普通门诊应该要求患者提供身份证件进行实体验证。如果患者没有带身份证,可以手工输入身份证号后临时就诊。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为这样的场景预留相关验证标志,后续再让患者出示身份证进行验证。如果是携带医保卡的患者,就不需要验证了,可以通过之前所做的两卡关联关系读取身份证号。将“医保卡号+身份证号”作为联合主键,可能是目前比较好的确认患者身份信息唯一性的方法。

对于没有内地身份证的港澳台地区人员以及外籍人士,可以用其护照证件编号来等同于身份证号,并在身份证件类型中进行标注。

对于婴幼儿、中小学生等暂时无法提供身份证号的患者,只能将其关联到父母的身份信息。记得美国是在出生时赋予一个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险号码,国内也在积极推广这一做法,但好像还没有强制性要求。随着数据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信在这方面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互联网医院发展迅猛,在网上注册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首次注册互联网医院,系统也需要确认患者身份信息,一般采用“身份证号+手机号”方式的认证,系统会分配一个临时卡号进行绑定。在患者线下就医时,这个临时卡号应及时用健康卡号或者医保卡号来替换。

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大大方便了医保患者的就诊,一部手机就可以看病的场景现在可以轻松实现。需要注意的是,首诊患者还是会涉及ID号的分配问题。

姓名值的确定

患者身份信息中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国籍、民族、地址等信息,都可以通过身份证读取。一次读取后,就应该作为后续所有应用程序的依据。

在姓名值的问题上,我有几个问题想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医院信息系统是如何处理患者姓名字段的长度的?考虑了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的姓名吗?如果姓名是汉字表达,需要处理空格吗?比如“王芳”和“王  芳”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多人都是叫“王芳”,那又如何判断是某一个“王芳”?如果扩展了姓名字段的长度,那之前所有关联姓名的软件是不是都要进行修改?

针对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姓名字段的长度扩展到一定的长度,那么所有信息系统中显示姓名的地方可能都会需要修改。比如原来显示的是四个汉字,现在可能需要显示10个汉字甚至更长。要把这些软件都修改一遍,这个工作量实在是有点可怕,但是不解决这个姓名增加长度后带来的显示问题也不行。

字段名称的统一

医院信息系统的字段值可以按照规范来确定,但目前各个系统的字段名称的定义是五花八门的:有拼音,有拼音+英文字母,有英文字母,有英文缩写。这是各个系统的数据无法交换的突出瓶颈所在。

如果患者基本信息在数据库、表名、字段名称、类型、值等方面,都能统一命名的话,那么离全国统一的挂号系统也就不远了。如果挂号系统能统一,那HIS系统中门诊收费软件的统一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点题外话,患者身份信息中“邮政编码”的确定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现在写信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少人能准确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将其作为一个选项,成为一个“有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字段。

关于患者基本信息治理的一点思考

我对“军卫一号”系统有独特的感情,也是这个系统的忠实实践者。该系统有一个强大的合并ID号的功能,如果确定了医保卡、自费卡等就医凭证号作为系统的ID号,并且软件也解决了不同支付方式可以使用同一个ID号的情况,就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一人多号”数据进行合并。这大概就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数据清洗”吧。

在HIS系统确定了ID号作为主键后,其他系统如LIS、PACS等,都是从HIS系统来读取患者基本信息,那用一个ID号就可以实现患者所有诊疗信息“一镜到底”的患者360全景模式了。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烟囱林立”的困境了?

还有一个问题:医院要不要建设MPI?关于EMPI——企业级的患者主索引系统,薛万国老师在《医院需要EMPI吗?》一文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据了解,这样一套系统的实施成本,不是一般中小型医院能承受的。医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要上EMPI。我认为,中小型医院只要从数据源头抓起,就没有必要动用这么高级的软件。这就好比打仗,大规模战役需要的是多兵种的协同,而打一场小战斗,就不需要大兵团的作战模式。

准确无误的患者基本信息,是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共享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毕竟,身份信息都不确定的诊疗信息,是很难在全国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平台上进行调阅的。数据治理,不能一边污染、一边治理,要从源头抓起。

以上是我关于患者基本信息中最关键的ID号的确定方式等问题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以后如果有机会,还将围绕基础字典的调用、基本信息的维护、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问题,继续与大家一起探讨。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包涵、指正。

作者:孙建平,某特色医学中心信息科高级工程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