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石健卿|数据思维,智能时代打工人必备的新技能

石健卿|数据思维,智能时代打工人必备的新技能

导言

上面图片是2010年亚马逊CEO贝佐斯致股东信的开头语的截图。为方便朋友们阅读,提取英文原文如下:

Random forests, naïve Bayesian estimators, RESTful services, gossip protocols, eventual consistency, data sharding, anti-entropy, Byzantine quorum, erasure coding, vector clocks … walk into certain Amazon meetings, and you may momentarily think you’ve stumbled into a computer science lecture.”

测试一下,看看多少朋友达到了十多年前美国股民的水平。

为了方便对英文不那么熟悉的朋友,翻译成中文后再试试:

随机森林算法、贝叶斯估计方法、RESTful服务、Gossip协议、最终一致性、数据分片、反熵、拜占庭容错机制、抹除码、向量时钟算法……走进亚马逊的某个会议室,你可能一瞬间会以为闯进了一个计算机科学讲座。”

一串陌生的数据相关的专业词汇,并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语言。

没错,这就是数据思维的一部分。或许将逐步渗透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智能时代。


《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在解释什么是数据思维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刘润老师讲述的故事。刘润老师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相信许多朋友也曾经看过。

下面是文中刘润老师和出租司机的对话摘录: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出租司机)说

我(刘润)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说给你听啊。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怎么算出来的?”我追问。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的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

再次看到这个故事,内心依然震撼,果然是高手在民间。

什么是数据思维

Data Literacy,直译过来应该是“数据素养”。以本人的理解能力判断,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因此本文翻译成“数据思维”。期望被更多朋友直观理解。


什么是数据思维?

Gartner将数据思维定义为在上下文中读取、写入和交流数据的能力,包括了解数据源和结构、应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描述用例、应用和产生价值的能力。

MIT教授凯瑟琳·迪格纳齐奥和研究科学家拉胡尔·博尔加瓦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数据思维具备如下四个方面能力:

  • 阅读数据,这意味着了解数据是什么以及它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某一方面的含义。
  • 处理数据,包括创建、获取、清理和管理数据。
  • 分析数据,包括过滤、排序、聚合、比较和对数据进行其他分析操作。
  • 应用数据,这意味着使用数据来支持一个更大的叙事,旨在向特定的受众传达一些信息或故事。

数据思维在企业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9年,那时候我还在公司内做数字化转型项目。

我看到项目组的数据同事给在做的项目经理(业务背景)、业务专家讲述项目方案中的数据模型。
这离我当年第一次给业务同事讲数据模型已过去10年了。非常欣慰的是,终于看到数据方法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官方语言”(之一)。

感慨万千,并毫不犹豫地悄悄记录下了这一时刻。


数据思维,会成为打工人的必备新技能吗?

如果说刘润老师遇到的那个极具数据思维的出租司机只是个体现象的话,那企业对具有数据思维人才的需求将成为“风向标”。

三一重工全员学DAMA的故事在数据圈内被广为传播。尽管并非学了DAMA就等于掌握了数据思维,但企业最高层亲自做出表率,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对话》老友记:拥抱变革的向文波)

相信70、80后的朋友们对过去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计算机、英语培训广告记忆犹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企业人力资源在招聘面试时,开口便问,“懂计算机操作吗?懂Office软件吗?懂英语吗?”
或许哪天开始变成,”懂数据吗?


后记

前几天为准备一个客户项目方案,重新翻开《贝佐斯的数字帝国》。亚马逊将数据应用到极致,几乎是数据人的梦想。

以往面对当前国内企业的现状,很多时候不免有些泄气。时间长了,并没麻木,而是觉得应该积极的做点什么。

是的,“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为数据思维、文化摇旗呐喊。那一刻,突然有点理解当年的鲁迅先生了。


(摘自2023年07月25日工作日记)

文章来源:数据力学微信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