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郭朝晖 | 世事通达,方能理解数字化

郭朝晖 | 世事通达,方能理解数字化

最近七、八年来,我有几个观点是反复强调的。

2015年左右我在宝钢搞了一个软课题研究,提出推进智能化就是要促进“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知识复用”。后来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强调智能化从管理入手。期间,一直反复强调:“用人明白的道理,让机器做得更好”、“促进信息感知、决策和执行的统一”、“追求技术可行与经济可行的统一”。基于这些认识,最近又明确:对工业企业来说,数字化技术的作用是推进技术的逐步演进。

我提出这些观点的时候,背后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提出“协同、共享、复用”时,是因为有人搞不清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区别,把上机器人当成智能化。提出“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时,是有人仅仅关注物理对象和技术,而忽视了技术的边界:人和管理。强调“用人明白的道理、让机器做得更好”时,是因为有些人过度重视AI,以为只有很高级的算法,才能推进智能化。强调“感知、决策、执行”的统一时,是为了帮助大家理清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背后共同的发展逻辑,以便于认识机会在于“不统一”的地方、改进就是机会。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统一”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看到很多企业盲目追求新技术,一个是用来解释技术热点产生的原因其实是经济原因。进一步,理解了这些经济原理,下手的地方才能找得准。强调“渐进路径”,是因为有些“砖家”总是给企业过于宏大的叙事逻辑,反而让大家不知道怎么做了、甚至产生了很多的焦虑。

我有时会感到这些观点有些“碎片化”,需要整理一下。

其实,“协同、共享、复用”重点是方向、“管理”是领域、“渐进”是推进节奏。这三者是相对宏观的,是企业家和高管需要明白的道理。“技术与经济性的统一”是推进每一个项目的业务目标,而“信息感知、决策和执行”则是技术目标,“用人的知识”是技术手段。这三条是相对微观的,做具体工作的人需要明白。

“协同、共享、复用”是方向性的。推进时,可能涉及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而“管理”针对的往往是现有的业务。所以,从(现有业务的)管理入手是比较容易的。形象地说,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创新就像盖一座新房子,管理优化就像装修甚至打扫卫生。后者当然容易做了。“渐进”的节奏就是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这个提法既避免短期的急躁和盲目,又便于具体的操作。让大家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些“小事”,而高层的任务是为“小事”创造条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数字化不仅给管理带来机会,也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从管理入手,能做、也值得做。不过,和人打交道往往涉及到人和部门的利益,这很不容易。但天下的事情,哪有既容易又好赚钱的?

具体地说,“渐进”便于在操作中做到“技术与经济性的统一”。其实,“用人明白的道理,让机器做得更好”,也体现了渐进的思想:不要把机器的能力想得厉害,主要是体现人的想法。这样的推进会比较稳健。否则,动不动就拿机器学习说事,很可能做得不了了之。在我看来拿“机器学习”说事,是说给别人看的;自己要真的想把事情做好,要当心一点。因为过程和结果不可控。

“感知、决策和执行的统一”是伟大的思想,涉及到各个技术层面:可以涉及到毫秒、微妙的自动控制级别,也可以用于产业的供应链。是各类数字化技术共同的方法论。

协同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就是追求“感知、决策和执行的统一”。而协同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企业、部门、人和工作步骤。协同能力强大了以后,才容易做到“资源共享”、“知识复用”。而“协同、共享、复用”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具体地说,就是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而这两件事,又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从而进入另外一轮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也就是说:“协同、共享、复用”三者中,“协同”更加基本一些。协同能力强了以后,才便于推进“共享、复用”。“共享、复用”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使用成本,间接作用是促进社会分工。当然,间接作用的另外一面是长期作用。大家不要忘记一句话:“新技术的价值,往往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

“感知、决策和执行的统一”其实不是现在的追求,而是80年来就有的追求。但现在成为机会,是因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给决策带来了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但决策过程需要计算机算法。而这些算法就是“用人的知识、让计算机做得更好”。

从体上看,数字化技术是改变了“人机关系”。而人机关系的改变,会引发“人人关系”的改变。而“人人关系”的改变,又会再次引发“人机关系的改变”。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让人更加幸福、摆脱经济上的不自由。

这个逻辑,让我想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理解了这些关系,容易做到“世事通达”,也就容易理解数字化的进程了。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